无尘阁日记

一念疑情起,万般纷争随

阴疑于阳必“战”,为其嫌于无阳也,故称“龙”焉。犹未离其类也,故称“血”焉。夫“玄黄”者,天地之杂也。天玄而地黄。这段文字像一口深井,既说的是阴阳之争的爆发点,也揭示了人性之中最深层的破位机制:一念之疑,万劫之开端。看似轻微的偏离,实则早已种下冲突的因果。一切战起之处,皆始于此——疑。疑,是对位的动摇,是对关系的错认,是对自身之性的不安与不守。如果理解成“疑...

坤德之中最有温度的一种“光”

君子“黄”中通理,正位居体,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,发于事业,美之至也。这是对君子之德的高度描绘,不止于性格上的端庄,也不止于行为上的合宜,而是整个“体—用—德”合一的圆满境界。这个“美”,不是表面之美,不是外在修饰之美,而是从内到外、从根到梢的自然流动之美,是德性之美、结构之美、气质之美、行动之美,一以贯之,浑然天成。黄者,中也,正也,是天地之间最稳固的色。黄...

现代版的贤者隐,替天行道

天地闭,贤人隐。这不是一个诗意的逃避句,也不是美化退让的借口,而是一种对时势深刻体察之后的安身之道。天地闭,是整体性的闭塞之象。并非单指天象、地理,而是指乾坤之气不交、阳刚不升、阴柔不承,万事不顺、万象不通。一个人若细心体察当下的气场,是可以感觉到天地之“闭”的:人心浮躁,话语急促,信息纷乱,节奏扭曲,判断失准,关系崩塌。这种时候,若仍以常态思维运作,仍欲奋...

坤道之承、纳、容,顺,功成不必在我

阴虽有美,“含”之以从王事,弗敢成也。这句《易传》里的话,道尽了坤道最深的智慧:美而不显,功而不居,知而不露,有而不执。坤者,阴也。阴虽有其独到的光华,有承载万物、化生一切的品性与能力,却始终自持、不敢自成。这不是卑下,而是自知自己的位分所在,是知道自己是来承、来顺、来纳、来容的,是知道所有的“王事”,虽经由自己之手完成,却并非自己之“成”。如果理解成“坤道...

坤道之直、方、大

“直”其正也,“方”其义也。君子敬以直内,义以方外,敬义立而德不孤。这是对君子之德最精炼、最深刻的结构描述,不是从行为谈德,也不是从思想谈德,而是将其解构为两个维度:一为内,一为外;一为直,一为方;一为敬,一为义。若真能参透此中含义,便会发现,所有所谓的“德性之人”,并不靠模仿什么“好人”的样子,而是其内外自有一体的结构定势。德,不是学出来的,而是由“敬义立...

积善之家,必有馀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馀殃

积善之家,必有馀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馀殃。这句话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听过。但它从来不是一种道德劝诫式的机械因果,而是一种极其深沉的天地自然之理,是对坤道德性运行规律的真实描述。人若真正明白了“坤”之所为、所守、所养,自然会知何谓“善之积”,又何谓“殃之起”。善,若只理解为行为上的好事,那便太浅。若理解成“在坤道里讲善,就是坤之德性、品性,承、纳、接、顺、不耀、无...

坤德即为顺、承、纳、含

《文言》曰:“《坤》,至柔而动也刚,至静而德方,后得主而有常,含万物而化光。坤道其顺乎?承天而时行。”这一段,是对坤卦之性、之德、之用最深的注脚。“至柔而动也刚”这一句,几乎打破了人们对“柔”的刻板印象。柔不是无力,不是消极退让,不是被动忍让。真正的“至柔”,其内自含坚韧不拔之刚性。如水一般,看似无骨无形,实则穿石入骨,积之成渊,润物无声。这种柔,是一种具备...

坤卦:用六:利永贞

用六:利永贞。这是坤卦的终爻。若乾卦以“用九”为终结之用,象征天道的圆满,那么坤卦的“用六”便是地道至极之终,是顺德行满之后的果位显现。不同于乾之“飞龙在天”“亢龙有悔”的极致动态,坤的成就,藏于柔中、守于顺下、不发而成。用六虽无具体爻辞,但以“利永贞”二字,道尽坤德的究竟之道。“永贞”并不是单指“恒久的正”,也不是强调一时一地的守正之举,而是贯穿全局、始终...

坤卦:上六曰:“龙战于野,其血玄黄。”

上六曰:“龙战于野,其血玄黄。”这是一幅极为震撼、又令人警醒的图景。龙者,阳之极象,至高而不可逼者也;战者,对抗也;野者,无主之地,不属中正之位。一个象征天地灵动、高贵潜藏的龙,竟在旷野之间搏杀,其血染地,混成玄黄,这不是胜利,而是败象之极,是道穷之兆。所谓“战龙于野,其道穷也”,并非指战败于敌,更像是失去了本来的位置和中正之道,脱离了该在的轨道,自然只能走...

坤卦:六五:黄裳,元吉

六五:黄裳,元吉。象曰:黄裳元吉,文在中也。这是《坤卦》中最尊贵的一爻,所有的阴德至此而大成。你所说“黄裳,自然是非常吉祥,这种颜色非常中正柔和”,这句几乎已点中《易传》之本意。黄为中,裳为下。中,是中道、中正、中庸之位;下,是谦让、守位、不争之姿。裳本为下衣,是不显之处;黄为中土之色,既不夺目也不晦暗,象征着至高无上的中和之德。“黄裳元吉”,看似短短四字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