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色刚沉下来的时候,我在一家小饭馆听到隔壁桌的对话。一个男人正拍着桌子说:“太难赚的钱,我劝你别挣。”他的声音不大,但字字铿锵。对面的人愣了半天才问:“可钱就是钱啊,凭什么不挣?”男人抿了一口啤酒,笑了一下:“因为成本太高,最后赔掉的不止是钱,还有你自己。”这一幕让我想起前阵子和朋友的一段经历。他和我一样做知识服务,影响力比我小不少,可收入却是我的好几倍。我...
那天的校园操场,风有些凉,丁延庆教授站在看台边,看着女儿在队伍里慢吞吞地跑步。他皱了皱眉,忍不住叹气。别人家的孩子冲在前面,他的女儿却总是掉在后头。作为北大教授,作为曾经的神童,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,却又无能为力。这并不是一次偶然的落差,而是一个长期的现实。丁教授,那个六岁就能背下新华字典的“学霸”,一路从北大到哥大再回到北大教育学院,如今是博士生导师,学术圈...
夜里的地铁车厢,满是低头的年轻人。有人刷短视频,有人回工作群的消息,还有人盯着屏幕上的PPT反复修改。此时,耳机里突然蹦出一句熟悉的声音:“不会吧?”他们先是愣了一下,然后不约而同笑了出来,但那笑里带着刺。因为这句话,正是白岩松在节目里对年轻人困境的回应。笑意扩散到网络,变成了无数恶搞视频和讽刺表情包。白岩松,这位陪伴几代人长大的国民主持人,一夜之间成了B站...
深夜的火车站,灯光昏黄,一个提着公文包的男人望着远方发呆。他的身边人来人往,却没有一个能让他停下脚步聊上几句。他忽然想起一句话:和优秀的人同行,和靠谱的人共事,和懂你的人相处。那一瞬,他才意识到,人生中最难的事,不是奋斗本身,而是选择和谁同行。很多人都觉得,自己能扛得住所有风雨。可走着走着才明白,真正决定方向的,并不是你的体力,而是你身边的人。和谁在一起,往...
深夜的地铁车厢,空气里夹杂着汗味和焦虑。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靠在角落,眼神空洞,手里攥着一张加班餐的发票。他掏出口袋里的手机,刷到一条推送:“人到中年,学会让自己开心很重要。”他愣了几秒,苦笑着锁了屏幕。是啊,开心,这两个字听上去多简单,却仿佛成了他这几年里最遥远的奢侈品。很多人都觉得,中年意味着责任,是房贷车贷,是父母逐渐老去,是孩子学费不断上涨。可少有人承...
一个午后,我在咖啡馆里偶然听到两个年轻人对话。一个说,他已经放弃了英语学习,三个月坚持不下去,感觉浪费时间。另一个则抱怨,健身卡买了一年,去了不到十次,体重没减反而长了几斤。他们的声音并不大,但我心里忽然一紧。这些场景何其熟悉,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类似的时刻:怀揣着满满的期待,却在半途而废后悄悄说服自己——也许这件事没那么重要吧。可事实往往恰恰相反,很多人并非...
夜里十一点,我躺在沙发上刷视频,突然跳出一个短片。独臂少年张家城,在篮球场上运球、突破、投篮,动作行云流水,眼神坚定得像火。他才十四岁,那一刻我却感觉被震了一下。手机屏幕明明很小,可我仿佛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被点亮。有人天生缺失了一部分身体,却用另一部分点燃了所有人被压抑的心气。那一刻,我明白了什么叫偶像。很多人以为偶像是追星,是挂在墙上的海报,是耳机里循环...
那个秋夜,我坐在客厅里整理父亲的遗物,翻到了一本破旧的笔记本。扉页上用钢笔写着:"德鲁克的七条人生经验,1987年12月记于上海。"字迹工整,却透着岁月的痕迹。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,但他有个习惯,喜欢摘录那些触动他的文字。这本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管理思想和人生感悟,其中最多的就是关于德鲁克的内容。我好奇地翻阅着,仿佛看到了父亲在深...
那年冬天,我在朋友的书店里遇见一个正在翻阅《原则》的中年男人。他站在哲学区域,神情专注,手指轻抚着书页。我注意到他的动作很有节奏感,像是在寻找什么特定的段落。他看起来很普通,灰色毛衣,黑框眼镜,但那种专注让人印象深刻。过了一会,他合上书,长长地呼出一口气,然后径直走向收银台。我好奇地凑过去,看见他买的不只是《原则》,还有《思考,快与慢》和《系统性思考》。收银...
凌晨的走廊里,灯光昏黄,她抱着刚满月的孩子,靠在医院的椅子上,手机屏幕一闪一闪。那是一封来自哈佛法学院的邮件。她点开,看清了那几个单词时,心跳仿佛瞬间停了一下。她盯着屏幕愣了几秒,才敢确认,自己真的收到了录取通知书。她笑了,眼泪却止不住往下掉。那一刻,她忽然觉得,这些年所有的挣扎、所有的坚持,都有了回应。她33岁,是个普通的公务员,做了十年公职,日子一眼能望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