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开始做内容之后,最焦虑的事情就是流量迟迟上不来。你认真写、持续发、花时间琢磨选题,甚至也去学了平台规则、研究了同行案例,但发出去的文章阅读量仍旧很低,视频播放量卡在个位数,账号涨粉像在拖地走路。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内容,是不是这个赛道已经饱和,或者干脆就断定“没流量就是平台不给机会”。但你如果愿意往下深挖一点,会发现你真正的问题不是“没有流量”...
你刷到一个项目,看着觉得不靠谱。你听说一种副业,心里立刻打了个问号。你看到某种赚钱模式特别浮夸,甚至有些恶俗,你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:这不行,这不踏实,这怎么可能真的有人靠这个活下来。这个反应,其实很正常。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未知或偏离自己认知体系的事物时,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好奇,而是防御。我们会先判断“这是不是靠谱”,然后很快给出一个结论,一旦认定“不靠谱”,接...
很多人都在努力提升自己,学技能、看课程、做副业、积累经验,想在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里站稳脚跟。但你心里比别人更清楚:光是“进步”还不够。你想要的是,在某个关键领域成为不可替代的人。不是凑合着被用,而是一旦少了你,系统就不能照常运转。你要的不是单纯有能力,而是具备某种别人不容易复制、市场急需、并能放大影响力的稀缺性。你不是要学得多,而是要学对。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...
你现在所处的状态,跟很多有行动力的人一样:你不想光靠灵感写东西了,也不想继续在没有明确市场反馈的方向上消耗时间。你已经明白,“好内容”这件事必须和市场对得上频率,不然它就是你一个人的自我表达。你已经不满足于内容“好像有价值”,你开始关注它“能不能跑通”。所以你提出了一个清晰的策略:先找到一个小而精准的市场,快速测试出有没有人愿意为你的内容停留、为你的服务买单...
很多人一提到“写文章”或“做内容”,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来的标准就是:我要写出一篇“高质量”的东西。所谓高质量,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意味着逻辑要严密,论据要扎实,表达要高级,语言要有文采,最好还能配上几个金句和学术引用。听起来没错,但真正走进内容创作现场,你会发现一个非常刺耳的事实:市场从来不奖励“写得好”,只奖励“看得懂”和“感受到”。你以为你写得深刻、厚重、有...
这个问题问得很刺——为什么你点子特别多,脑子转得飞快,主意一天能冒十个,但钱包还是空的,甚至连个能持续挣钱的路径都没有?你并不懒,甚至比别人还更焦虑、更想要改变,但现实并没有因为你有“好想法”而变得宽容一点。你越是热衷于点子、创意、策略,越容易陷入一种痛感:我明明不傻,为什么还这么穷?我们得一点点拆开这件事。它看上去是关于“有没有好点子”,但本质上,关乎的是...
这句话表面上像是个精妙的洞察,其实更像一把钥匙,一旦你真正理解了它,你看待内容创作、传播策略、用户心理的视角都会彻底改变。它不是告诉你该说什么,而是让你意识到,你以为自己在“表达内容”,但其实你只是在被允许进入别人的情绪剧场。在那里面,内容只是演员,主角永远是观众自己。人们想要的,从来不是信息,而是情绪体验。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知识,不在乎逻辑,不重视观点,...
当我们说“内容创作”,往往想到的是表达、是技巧、是观点,但现在真正困扰创作者的,不是“写不出内容”,而是“写了没人看”,或者更准确地说,是“写了被看了,却没留下什么”。你可能拥有一段热烈转发的经历,但热度过去,账户沉寂,读者流失,内容变空。这时候你就开始怀疑,是不是“情绪做得还不够”?还是“信息太干巴巴”?于是你来到了这条始终无法简单解答的分岔路:情绪感染力...
在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洪流中,无论你是刷短视频、看新闻、读书、写文案,还是和朋友聊天,语言无处不在。但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前提是:语言从来都不是“裸奔”的,它永远是穿着衣服的。而那层看不见的衣服,就叫做“语境”。如果你只看一句话的字面意思,而忽略了它所处的语境,就等于你看到了一条鱼,却忘了这条鱼是在水里游的。你看到的是活的语言,但你不一定理解它活着的方式。什么是...
流量,不是信息的传播,而是情绪的传染。这句话常被当作一句洞察金句,在很多关于传播学的讨论中被频繁引用。它有一定的冲击力,也确实道出了当下内容环境中一个显著的事实:很多时候,人们之所以转发、评论、点赞,不是因为他们获得了信息,而是因为他们被一种情绪击中。这种情绪可能是愤怒,也可能是感动,可能是焦虑,也可能是激动。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,传播的本质已经从“信息”变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