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下去不难,难的是在苦里不丢掉自己。年少的时候,我们总以为活着就是顺风顺水,读书、工作、结婚、生子,像一条从源头流向大海的河,虽然有弯有曲,却终归平缓。可等真走进人生,才发现更多时候它像一条跌宕的山涧——石多、水急、暗流涌动,不小心就会被冲得七零八落。有人在暗礁处停下,干脆不再往前;有人挣扎一阵,任自己被水卷走;也有人在湍流里咬牙,哪怕被撞得满身伤痕,也要爬...
人一心惦记着自己那点好处,福气就从指缝里漏掉了。小时候,我家院子里有棵杏树,春天花开得热闹,夏天果子青涩,等到深秋一场风吹,熟透的杏子哗啦啦落下来。邻里孩子们总爱蹲在树下,眼睛死盯着那几个最红最大的果子,恨不得伸长手去够。但奇怪的是,这几个最显眼的杏往往被鸟儿先啄走,倒是那些不起眼的,藏在叶子背后的果子,最后被耐心的人摘到了。那时我不懂,只觉得“天意不公”,...
你能走多远,不取决于你多拼,而在于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边界。深夜的雨里,年轻的小伙错过末班车,没有打车回家,而是冒雨走了一个多小时。他说十几二十块钱够吃三天早餐,舍不得花。很多人听了心疼,也有人笑他穷算计。但若细想,他的选择并不是盲目的苦,而是一种清醒的衡量。他知道自己一个月工资不高,房租、吃饭已是压力,不该为了眼前的方便就透支未来的生活空间。这并不是懦弱,而是...
你一直在追赶的东西,其实早就在你脚下。中年,是一条无形的分界线。你以为跨过去就会有稳定的收入、可支配的时间,能悠然地看花开花落,能痛快地去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。可现实像个会眯眼的老狐狸——当你好不容易多挣了点钱,它在你耳边悄声说:“不够,再拼一点”;当你好不容易空出一下午,它又推来一堆“要紧事”,让你无暇喘息。于是你日日奔忙,像手里攥着沙子的人,越是用力,掌心...
想让多数孩子轻松一点,就得有人放下手里的鞭子。很多人还没意识到,教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,它更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长跑比赛。你追我赶的同时,赛道越来越窄,速度越来越快,跑不动的人一身伤,跑得快的人也气喘吁吁。对于富豪来说,孩子学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,他们有国际学校和海外学位的捷径;对于年入数十万的中产来说,高强度的补课是他们延续阶层焦虑的唯一安慰;而对于占绝大多...
孩子愿意和你犟,是他还相信你会听他。家里有个太犟的孩子,很多父母第一反应是烦、累、气,总想着怎么让他服软、听话。可是在修行的眼光里,这份犟里藏着生命的火种——那是孩子对自我边界的守护,也是对父母的信赖。他敢在你面前据理力争,意味着他觉得你足够重要,觉得你能听见他真正的声音。若有一天,他不再争不再犟,或许不是变懂事了,而是已经在心里悄悄关上了门。世间的父母,总...
能用一生证明的智慧,往往浓缩在简短的几句话里。人到了一定年纪才会发现,所谓“人生经验”,不是看过多少书、走过多少路,而是有多少时刻,你真的停下来想清楚自己在做什么、要成为什么样的人。凯文·凯利的这些建议,看似碎片化,却像一把小刀,轻轻划开我们日常的迷雾,让一些最本质的道理透出光来。我们习惯在忙碌中追赶,不管是工作、关系还是成长,总觉得目标越大越好、速度越快越...
喜欢不是嘴上说说,而是你能一遍遍做下去的事。很多人到了中年,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厌倦。每天在朋友圈里点个“想去滑雪”,刷到健身视频也说“我也得练练”,看到别人写书、开店、环游世界,会羡慕得忍不住转发。但一到自己真正去做的时候,就会发现,喜欢并不是一开始的那股兴奋劲,而是在反复的动作、一次次的挫败和逐渐的掌握中,才慢慢发酵出来的。那种心里的热,是你花了时间、流了汗...
假期不是逃离生活,而是一次重新整理自己的机会。每到国庆,街上涌动的人潮、旅游景点的喧闹、朋友圈里的打卡照,都让人感到节日的热度。但静下心来想,假期不只是给身体放松的机会,也是让心灵归位的窗口。若把一年的日子看作河流,假期就是那些水势缓慢的河湾,在这里,我们有时间舀一瓢水看看其中的沙石与倒影,分辨哪些该留下,哪些该让它随流而去。人们常常在长假里计划去远方、追求...
想让孩子少受点苦,靠堵路是没用的。减负的口号喊了多年,像一阵又一阵的风,从课业到补习班,从应试到素质教育,总是带来一丝希望,又留下一地叹息。北大三位教授的研究,用数据刺破了温柔的幻想——十年间,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升学机会下降、学习时间减少;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升学概率反而上升,教育支出飙升,学习时间增加。表面上“减”了,实际上却是把低收入家庭孩子的书桌空出来,把高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