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节:亨。苦节,不可贞;适度节制是好的,过犹不及

节:亨。苦节,不可贞。彖传: 节,亨,刚柔分,而刚得中。苦节不可贞,其道穷也。说以行险,当位以节,中正以通。天地节而四时成,节以制度,不伤财,不害民。象传: 泽上有水,节;君子以制数度,议德行。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深夜十二点,你盯着电脑屏幕,手边是一杯早已凉透的咖啡。你想关掉电脑睡觉,可又觉得任务没完成,心里不安。于是硬撑着继续写,眼睛酸痛,手指却还在机械...

涣: 上九:涣其血,去逖出,无咎;“止损”的智慧

涣: 上九:涣其血,去逖出,无咎。象传: 涣其血,远害也。能避开伤害的智慧,不在拼命对抗,而在懂得远远走开。《涣》卦的上九爻说:“涣其血,去逖出,无咎。”《象传》解曰:“涣其血,远害也。”文字很直白,却像一盏小灯,照进日常的黑暗里。血,本是身体的要害,代表危险与伤害;“涣其血”,就是让伤害化散,不再近身;“去逖出”,就是拉开距离,走得远一些;结果是“无咎”,...

涣: 九五:涣汗其大号,涣王居,无咎;在散乱的局势中,如何以正来聚人心?答案就是“王居”

涣: 九五:涣汗其大号,涣王居,无咎。象传: 王居无咎,正位也。让众人心安的关键,不在声音大小,而在是否立得正。《涣》卦九五爻辞说:“涣汗其大号,涣王居,无咎。”《象传》解释:“王居无咎,正位也。”这段话像是专门写给在高位之人,却也藏着普遍的智慧,人人可用。意思是说,当天下涣散时,君王需要发出号令,像汗水般遍布全身,不遗一处,让人心凝聚。而君王自身要安居正位...

涣: 六四:涣其群,元吉。涣有丘,匪夷所思;如何将涣散的群体重新聚拢

涣: 六四:涣其群,元吉。涣有丘,匪夷所思。象传: 涣其群,元吉;光大也。真正的力量不是一个人独行,而是能让众心汇聚如山。《涣》卦六四爻辞说:“涣其群,元吉。涣有丘,匪夷所思。”《象传》解曰:“涣其群,元吉;光大也。”文字虽然古朴,却道出了群体之道。所谓“涣”,是分散之象;“群”,是众人聚合之意;“丘”,是大地隆起之处,象征高处与依托。意思是说,当散乱的众人...

涣: 六三:涣其躬,无悔;散掉“我”,便能安然无悔

涣: 六三:涣其躬,无悔。象传: 涣其躬,志在外也。当一个人肯放下自己,天地就会替他托举。《涣》卦的六三爻说:“涣其躬,无悔。”《象传》解释:“涣其躬,志在外也。”这短短几字,好像轻轻一笔,却藏着大大的智慧。字面看,是说在涣散的局势里,能舍弃小我之身,便不会有悔;而《象传》进一步指出,这正因为他的志向不在个人,而在更大的外在之事。换句话说,当一个人能够放下对...

涣: 九二:涣奔其机,悔亡;涣散时奔向自己心安处

涣: 九二:涣奔其机,悔亡。象传: 涣奔其机,得愿也。心一旦找到真正的依靠,懊悔就会悄然消散。《涣》卦九二爻辞说:“涣奔其机,悔亡。”《象传》解释:“涣奔其机,得愿也。”若只看字面,仿佛只是告诉我们:在纷乱散开的局势中,若能奔赴归属之处,就不再会有后悔,因为已经得偿所愿。可是细细体味,这几句话蕴含的道理远不止如此。所谓“机”,既可以理解为枢机、关键点,也可以...

涣: 初六:用拯马壮,吉;在人生最容易迷乱、散开的开头,你要主动伸手,主动用力

涣: 初六:用拯马壮,吉。象传: 初六之吉,顺也。凡事只要愿意主动伸手,黑暗也能慢慢退散。在《涣》的卦辞中,初六爻说“用拯马壮,吉”,《象传》解释为“初六之吉,顺也”。如果只是字面去看,这句话似乎很简单,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,要用强壮的马去拯救,结果会是吉祥的。而《象传》给出的理由,是因为“顺”。但若细细体味,这里头藏着的智慧,其实与我们日常人生极为贴近。初六...

涣:亨。王假有庙,利涉大川,利贞;水到大处才成海,风行万里才自在

涣:亨。王假有庙,利涉大川,利贞。彖传: 涣,亨。刚来而不穷,柔得位乎外而上同。王假有庙,王乃在中也。利涉大川,乘木有功也。象传: 风行水上,涣;先王以享于帝立庙。心若能聚,就能渡过一切难关。世上的人,总是在散与聚之间徘徊。散的时候,心思像风吹开的蒲公英,飘飘荡荡,不知要落到哪里去。聚的时候,念头像溪水汇入江河,慢慢有了力量,可以推动沉重的船只渡过江面。卦名...

中华文化的离相让其看起来更为究竟

看透一切形状只是影子,才能走进真正的自在。世间的文化与宗教,各有其立足点。基督教的核心是“爱”,但它仍停留在“爱”的对象上,强调人与神、人与人的关系,这是一种着相的爱;伊斯兰教的核心是“顺”,它让人服从真主的旨意,建立秩序与律法,这也是依托着一个对象而展开的顺服;而中华文化则常常引人离相。佛家讲“如来”,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超越了形相;道家讲“无极”...

超越二元对立的中华文化是否更胜一筹

真正能让人安下心来的智慧,是超越对与错的分野。基督教文化说“爱”,教人宽恕,教人扶持,让彼此在关怀中感受上帝的光;伊斯兰文化说“顺”,教人敬畏,教人节制,让灵魂在服从中获得笃定与安宁;而中华文化却似乎更宽广,它不仅讲“顺”,更讲“和”,更讲“超越二元”。佛家说“不二法门”,道家说“无为而治”,儒家说“和而不同”,这都是超越对立的智慧:既不执着于胜负,也不困囿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