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期缺爱的人,即使得到了爱,也会本能地把它推开。我越来越相信,爱的能力不是从关系中来的,而是从一个人是否曾在最开始就被好好爱过决定的。小时候没被爱够,长大后就总觉得一切都不稳,就像一个始终悬在半空的人,别人给的安全感,再厚实,也落不下来。有时看见那些轻松谈笑、自然亲昵的人,我会特别羡慕。他们没有时刻自我审查,不会因为一句“我今天很忙”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讨...
真正能把一份副业做出火花的人,往往不只是执行力强,而是比谁都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。怀孕七个月,带二胎的身体,还在每天拆解写稿、筹备共学、引导百人打卡。有人觉得这种状态像是在“拼命”,其实不是。是她清楚这一切并不是为了眼前这点小钱,而是想把自己从内容生产者的角色里,拉向一个拥有结构能力的人。在互联网做久了,最怕的就是停滞不前。橙果是那种会主动自查“内容力到底有没...
省过头的生活,其实是一种温柔而顽固的自我折磨。有些人活了一辈子,总在和自己较劲。他们不是真的穷,也不是没人疼,而是从骨子里觉得,享受是一种错误,吃苦才是常态。他们不是不想过得好,而是已经习惯了把所有可以轻松一点的事,搞得特别累。我妈就是那种舍不得一分钱花在自己身上的人。冰箱里总有一堆奇怪的“存货”,过期的豆腐干,腌了一个月的咸菜,还有反复翻炒好几次的剩饭剩菜...
你表面上的软弱,其实是对方判断可以欺负你的信号灯。我不愿意承认,但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——在很多时候,人与人的相处本质上就是一场低烈度的权力博弈。尤其在一段关系刚刚开始的时候,不是靠爱,不是靠懂得,而是靠试探。谁先退一步,谁说“都可以”,谁露出那种“我不想麻烦你”的小心翼翼,谁就已经在潜意识里输了。我以前总觉得,只要自己足够善良、足够体贴、足够替别人着想,别人...
真正把命运推开一条缝的人,往往是在别人以为“已经晚了”的年纪,悄悄重新开始的。中年这两个字,被说得太沉了。好像一旦走进这段年纪的门槛,就只能往里退,不能再有前路可奔。很多人嘴上说着“人到中年要稳”,其实不过是把自己心里的疲惫、慌张、无能为力,都包装成“成熟”的样子,好不容易骗过别人,其实更是想骗过自己。但也总有一些人,不肯安于这个“稳”字。他们不是不知道风险...
格局不是天赋秉异的特权,而是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是否越过了自己的影子。越活越久,越觉得“格局”这种东西,说起来玄乎,其实藏得极深。有些人一出场就自带气场,不言而喻你就知道他“格局不小”;有些人则每天喊着要格局,最后还是在微信群里因为三块钱的AA争得面红耳赤。哪一种是真的,其实不用别人来判断,你只要看看他们在关键节点做出的决策,就会明白。格局不是看你懂多少道理...
没有孩子,并没有让他们的人生空缺。我其实很早就开始注意那些丁克的夫妻,尤其是到了中年以后还很坚定的那种。他们总被外界当作“异类”,但我总觉得他们身上有种奇异的稳定感,不急不躁,很少慌张。像是在几十年前就做了什么别人不敢做的选择,然后真的一步步把生活活成了自己愿意承担的模样。但说实话,我也会想,他们会不会后悔?特别是年纪大了以后,朋友一个个围着孩子转,朋友圈里...
无论你多好,也没人能保证会永远爱你。很多人都以为,爱是凭借条件争取来的。长得漂亮一点,脾气好一点,性格温柔懂事一点,是不是就会更容易被爱、被珍惜?可现实一次次证明,哪怕像玫瑰那样,从小被爱包围,漂亮得不像凡人,聪明又通透,她还是在一次又一次感情中被伤得很深。不是她做错了什么,也不是她不够好。就是因为感情这件事,从来都不是公平的,也不是线性回报的。它不是“我够...
真正走出底层的人,往往都在看不见的地方做出过常人无法承受的决定。那种决定不是“我要拼一把”的热血冲动,而是已经预知可能会失败,甚至可能彻底崩盘,但还是咬着牙往前走。他们并不是相信“努力就一定会成功”,相反,他们可能早就明白,努力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,真正能决定命运走向的,是你有没有在关键时刻拍板的魄力——一种敢于承担后果的决心。读《平凡的世界》的时候,有一段...
情绪越容易翻涌的人,往往越能够真实地活着。这个结论我没有在书上读到,也不是哪个心理学家告诉我的,是生活一次次撞疼我之后慢慢悟出来的。很多年以前,我极度渴望成为一个“情绪稳定”的人。我把那当成一种理想人格,觉得那样的人一定内心强大,气定神闲,什么都难不倒他们。他们一眼就能看穿情绪的本质,然后把它妥善收好,像把刀子收进鞘中那样利落、得体。那时候我很怕自己这样。怕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