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带娃逃离国际学校,这届中产父母放弃“鸡娃”?

国际学校的自由,终究敌不过焦虑的边界。那些带着逃离心态进来的父母,一开始是真心相信“快乐教育”这回事的。他们不忍孩子被迫背诵、不忍卷进补习班之间的暗战,也许本身就是从填鸭出来的过来人,深知那种喘不过气的成长方式,伤的是探索的好奇心,磨的是性格的灵气。所以他们给孩子选了一条看起来更温和的路——结果后来发现,这条路不是不卷,而是“暗卷”。孩子下午四点半就放学,八...

毛姆10条人生清单,有钱有趣早清醒

尽早清醒,承认自己喜欢金钱与自由,是成熟的开端。有时候反复想一个问题——怎样才算“没有白过”这一生?不是功成名就的那种标准,而是那种内心不觉得亏的状态。后来读毛姆,慢慢有些明白:一个人,得自己活过,得明白自己要什么,然后干脆利落去过那样的生活,哪怕不惊天动地,也不算白来一遭。毛姆那种对人性毫不掩饰的坦白,是我这几年最佩服的东西。他从不羞于说自己喜欢钱,喜欢热...

罗辑思维CEO脱不花万字长文自述:改变我命运的三个人,三盏灯(深度 l 收藏)

爱情从不是一场非赢即输的战役,它更像是风吹进来的时候,你有没有张开窗。每次看这类剧,总会心里发涩。不是因为情节有多狗血,也不是因为哪段对白过分煽情,而是因为你会隐隐约约想起自己曾经以为“这就是真爱”的那些瞬间。你以为非他不可,其实是非那个时刻的自己不可。我们并不总是爱那个人,而是爱那个时刻、那个版本的我们自己。只是当年太年轻,看不明白。电视剧里的黄玫瑰,每一...

我和女儿同时被6岁男孩欺负了:多少家庭,正在把孩子养成“软柿子”

一个孩子若总是选择忍让,他的人生将注定常被欺负。那天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下午,天气好得像什么事都不会发生。我带女儿出门散步,遇见了个年纪相仿的小男孩,他们开始在草地上玩过家家。孩子之间的互动总是那么直接、迅速,无需铺垫,也没有寒暄。女儿很快地搭起了一个“奶茶店”,是用小石子一块一块垒出来的,那神情认真得像她真的打算卖奶茶似的。我正想着要不要走近去看看她在忙什么,...

为什么不能对底层人太好?

你不能对一个不愿改变的人太好,因为那份善意终将被误解成理所当然。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——你帮了一个人,尽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,甚至推掉了自己原本的安排,可回头换来的却不是一声感激,而是一种理直气壮的索求。不是一句“谢谢你帮我”,而是“你为什么现在不帮我了”。起初我也以为只是个例,是人心复杂,是个别人太不识趣。但慢慢地,我开始意识到,这种事情反复出现在我...

35岁,不是终点,是拐点

35岁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相信它已经来不及了。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不敢面对这个数字。不是它真的有多致命,而是它像个暗号,一旦听到,脑子里立刻浮现那些劝退的话:35岁不好转行了,35岁跳槽没人要,35岁不是主力了……这些话就像夜里关掉灯之后,从床底爬出来的阴影,你明知道它不是怪物,可还是会被它压得喘不过气来。但后来我才慢慢明白,35岁真正的困住人之处,不在“年纪...

一夜封神的姜萍,其实很危险……

一夜封神不是恩赐,而是风险的开始。我一直记得那种感觉,刚好是十七八岁的时候,稍微做成一件事,哪怕只是学校里的一点点“成绩”,外界的期待就像潮水一样扑过来,压得人喘不过气。那时候的我根本没有判断力,也没有抵抗力,更不知道什么叫“要保护自己”。姜萍突然火了,我知道很多人是出于善意才开始关注她的。也许是看到她出身普通,又有那么纯粹的兴趣与坚持,就想让这个“例外”成...

刘亦菲《玫瑰的故事》央视热播:这10条恋爱真相,越早看清越好

爱情从不是逃离现实的剧本,而是照出自己本来面目的镜子。我其实是抱着有些抵触的情绪点开的《玫瑰的故事》。太多刻意拔高女性角色的剧,看起来就像是用滤镜在拼命证明什么。但刘亦菲的脸实在美得太过诚恳,哪怕在剧情走得浮夸的时候,她的眼神还是能让人停下来,看她在剧里一点一点把黄玫瑰这个人活出来。只是,那种“又美又飒”的大女主叙事,越看越觉得不对劲。仿佛谁的人生都可以靠谈...

一份老年消费报告,惊醒多少退休人:人生后半场,他们的现状令人意外

活得久不算什么,活得久还愿意活得明亮,才是真的了不起。很多人一退休就像从列车被突然扔下,一脚踩进沉寂的草地,还没搞清楚身边是什么,整个人就开始往下陷。陷在冷清里,陷在毫无用处感里,陷在一日复一日没人需要你的空荡里。饭照吃,觉照睡,但日子像空瓶子,摸着摸着,只剩响声了。可你看,王德顺88岁还能登T台。不是为了证明自己,而是为了回应身体里那个还在活着的“我想做点...

越节俭反而越穷,这个陷阱正在掏空你的钱包

越是斤斤计较小钱,越容易在大钱上失控。很久以前我也以为,节俭是通往富足的正道。少点奶茶、少坐几次打车、不吃外卖多做饭,省出来的钱可以存起来,然后慢慢变得有底气。但现在回头看,发现这套逻辑其实很容易让人掉进一种“表面克制、实则混乱”的消费陷阱里。你会在不该省的地方死磕预算,却在真正影响人生质量的决策上突然变得任性。我坐高铁的时候,曾经不愿意掏15块买一瓶水。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