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这不是一本“练瑜伽”的手册,而是一本“止痛”的书你第一次拿起《瑜伽经》,可能是因为“瑜伽”这两个字勾起了你对身体柔韧、冥想放松、情绪疗愈的渴望。但我必须先告诉你,我写这部经文的本意,并不是教你变得柔软、苗条或宁静;我写它,是为了解决一个根本问题:痛苦从何而来,如何终止?这是《瑜伽经》的起点。开篇第一句:“atha yoga-anuśāsanam”(现在,...
很多人第一次看到《修真图》,总以为它是一幅道家炼丹的“路线图”。任督二脉、三关九窍、龙虎龟蛇、三花五气……你从头数到尾,满眼都是术语、图形、玄妙的意象。有人试图用它“修炼”,有人把它当作神秘文化的符号图腾。但作为这幅图的绘制者,我可以告诉你:《修真图》根本不是画出来“给你看”的,它是画出来“让你返观自己”的。你无法通过解释图上的符号就得到“修真之道”,因为修...
我知道你今天手上拿着的这本《难经》,很薄,六十八难,看起来也不太“难”。你翻开目录,发现问题式排列:一难、二难、三难……像一套精巧的知识问答,条分缕析,似乎只需按部就班背下来,便能通达医理。然而,若真如此简单,为什么千百年来,能真正“通”《难经》的人,寥寥无几?你想深入这本书,那我必须先告诉你:它不是答题手册,而是一部“气的哲学书”。所谓“难”,不是难在字面...
汝既问道,吾当答之。然所问者,非皮毛之术,乃天地人合一之大道,非三两日之可习,亦非速成之可得。欲深学《黄帝内经》,需先改习气,次调身心,复正观念,然后渐入医理之门,终至天人交感之地。今吾为汝分述其途,依古意而合今情,望细品之,不急不躁,步步为营。一、先识“经”之意,莫将其视为方术书《内经》非药方之集,非技巧之汇。它是天地之书、人生之书、养命之书。经者,径也,...
01人对自己的判断,往往有一种盲目的信任感。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有主见的个体;是站在原地思考过后,才迈出的每一步。你决定今天不休息,是因为“想要更高效”;你推掉一次邀约,是因为“需要独处”;你换了工作,是因为“终于想通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”。但这些选择,真的是出于内心深处那个自由的“我”吗?还是,只是恰好站在了某个光线的角落,被它一照,你就以为那是你在发光?很多决...
0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,常常被误解成一种“话术对话术”的技术博弈。似乎只要掌握了一些表达的技巧,就可以让一段对话更顺畅、一个谈判更成功、一次交涉更得体。但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:一切真正有穿透力的沟通,不是赢在语言上,而是赢在了“态度系统”的精准触达上。什么是态度系统?不是性格,不是价值观,而是一个人对某个主题的自动响应方式;是内在“预设反应”的集合体。有人一谈到...
01很多时候,我们以为自己是独立的。以为那一念之间的判断,来自个人价值体系。可如果把那一刻慢放回看,会发现,真正推动你点头、转身、附和、保持沉默的,其实是“别人都那样”的集体氛围。从众,不是一个懦弱的标签。它不是谁品格上的瑕疵,而是一种带有进化逻辑的生存本能;是人类在群体中,出于对排斥与孤立的恐惧,为了保护自己“不要被放逐”的一种自动反应。曾有一项实验,在一...
01有些时候,人不是不知道自己错了,而是不能承认自己错了。不是因为逻辑卡死,也不是因为脸皮太薄。而是心里有一个更深的系统在悄悄运转,它会在我们犯错的那一瞬间启动一种机制,叫作:认知不协调。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心理的自保反应——当我们已经投入了情绪、金钱、时间甚至人设在某件事上,我们的大脑就很难允许这件事是“错的”。因为一旦它是错的,就意味着我们所付出的一切都...
01真正改变一个人信念的,不是逻辑,而是立场。一旦你选择了某种态度,就很难再回到那种全然中立、慢慢分析、反复权衡的状态。你以为你还在“思考”,但你其实只是不断地在为“我是谁”这件事辩护。情绪的起点,往往不在真相,而在归属。很多时候,一个人不是因为看清了才认同某个观点,而是因为他认同了某个人,于是默认他所说的就是“对的”。我们并不会像想象中那样,先经过一系列独...
01有一种疲惫,不是因为太忙,也不是没睡好,而是整个人像被一股看不见的力,慢慢耗尽。你嘴角有笑,行动上也没有出错,可一到夜晚,身体像松开了某个机关,情绪便开始翻涌。不是伤心,也不是恐惧,而是一种说不清的、带着火的东西在心口翻烧。那不是别的,是愤怒。一种你很久没表达、也不敢承认的愤怒。它没哭出来,也没砸出来,而是潜伏在你的每个决策里,每次拖延里,每次“我没事”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