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若心地正直,终会走向光明;人若心术龌龊,迟早会自缚枷锁。我读完这篇文章后,心里浮起一种朴素而直接的感受:所谓成事的诀窍,并不是隐秘的捷径,而是一些浅显到人人皆知却常常被忽视的原则。张一鸣的微博、良大的解读,其实都像一盏盏小小的灯,照亮日常生活里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困惑。它们没有神秘的姿态,但如果你真正停下来读一读、想一想,就会明白:人这一生,最难的不是懂道理...
真正的幸福,不在外物,而在日日自我照料与修习。这一句话,看似浅显,其实点透了整篇文章的要旨:后疫情时代,我们要改变的,不只是生活表象的习惯,而是重新理解“如何安顿自己”。疫情是一次大震荡,把我们往日的安逸彻底摇碎,让人忽然看到身体的脆弱、心灵的浮躁、生活的无序。于是,作者提出七个习惯,看似生活小事,实则关乎养生、处世、修心、立命。这正好契合《易经》里“天行健...
真正让人长大的,是敢于面对痛苦,还能在痛苦里回过头来思考。生活总是这样,表面上看,谁都想要顺顺利利,风调雨顺,可是只要往深处一想,就会明白,没有一次摔倒,没有一次心口的刺痛,人是不可能真正醒过来的。达利欧说,痛苦加反思才是成长的公式,这话一点都不玄虚。痛苦就是生活给我们的提醒,告诉我们哪里有问题;反思就是把这提醒化成粮食,消化进心里。若只是痛苦而不反思,就像...
一切成长都离不开花钱买时间,这是最笨拙却最高明的捷径。当我坐下来读这篇文章时,第一眼就像照了一面镜子。里面问到的那个问题——你每年花多少钱学习?让我心里猛地一颤。原来我曾经也有过一样的迟疑,总想着能省则省,觉得网上免费的东西那么多,何必花钱。可时间一长才明白,免费的东西常常让人散乱,付费的东西却让人心定。道家讲“知止而后有定”,佛家说“舍财得慧”,都是指向一...
世界有风雨,先把心稳住再往前走。我端着一杯温水站在窗边,读到那篇讲德国“放开”的文章,心里像被人轻轻拍了一下。原来人群的选择,多半不在“对与错”的二分里,而在“如何承受”的尺度里。文章里说,等啊等,“风头”过去再复课、再出门、再恢复,结果等来的是下一轮风更急、雨更密。这不是新闻,这是“无常”。《易经》讲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,老祖宗把路写在卦里:当“否”...
教书要先安身,守道懂势才不逃。清早把水壶放在小灶上,火候到沸不冒,我顺手拧小半格。窗外还黑着,楼下校车的刹车声像一口长叹。我在心里把今天的课表过一遍:正课、校本、公开课、延时、一个家长会、两封要回的邮件,还有一个“必须有新意”的评课。来深圳当中学教师这几年,我学会了在热闹里找一线安静,像《瓦尔登湖》的水,给心留一处清清冷冷的倒影。可心里也明白,热闹背后有风有...
人的命运像一条长河,曲折流淌,跌宕起伏,却总归有它的方向。文章里马未都讲述的,不是猎奇的故事,而是一种“知命”的态度。他说“自知者不怨人,知命者不怨天”,这句话其实就是《荀子》的智慧在当下的回响。人一生都要过坎儿,这些坎儿无论别人如何帮你,最终只能靠自己迈过去。世事不如意十之八九,可若心里装着怨,路就只会越走越窄;若心里安住于命,反而能从局限里看到可能。这样...
看穿事物本质,不是眼睛更亮,而是心更安。我常常在想,为什么有些人总能在纷杂里一眼看透核心?好像他们的眼睛里有火,能穿过迷雾直抵真相。其实他们并非天生与众不同,而是懂得训练心智,让心智世界不断与现实世界贴合。就像《道德经》里讲的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他们懂得先照见自己的心,再去照见外物。若心乱,看到的都是乱影;若心定,看到的才是本质。生活中,我们习惯把世界...
富在思维,路在行动,钱在价值,先把心摆正。我把书阖上,像给心关了一盏灯。翻完《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》,我反复咂摸到一件简单却硬实的事:真正的有钱,不起于口袋厚薄,而起于脑中那张“路书”。这张路书,先写“道”,再写“术”;先摆“心”,再落“手”。《易经》言“元亨利贞”,富的四个脚就是它:立元,敢起局;能亨,通人情;会利,解人需;守贞,不失度。把“道”理顺...
会写作=好输入+会思考+敢下笔+常回炉,这篇就教你怎么做。我在餐桌边擦拭木纹,杯沿留下的水圈一圈圈淡去,像把心里的杂念一层层擦亮。读完那篇谈写作困惑的文章,我忽然把手里的布放下,对自己说:写作不是花拳绣腿的漂亮句子,写作是“取材—炼心—落笔—回炉”的一条活路。易经讲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;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,先观,后化;道家说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先守,后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