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若能安住於無所住,即一切皆道場。當我靜坐於黎明前的海岸,天未亮,潮聲如息,寒意微沁,忽然明白:「無所住」不代表無所憑依,而是心不再尋找外物作根,反而因此安住於更深的根中——那是心體本然的安然,是天機自然的回歸。當這份安住出現,一切環境無不成為道場:雪落是法,風起是教,連晨間的一口茶、一粒飯,也能滋養靈明本性。這不是一種刻意修行,而是一種全然的生活態度,是身...
心安於無所住,方能與萬象同安。人之所以常陷於憂懼,不在於外境多變,而在於內心不安。當心總欲有所依、總想有所住時,它便如浮萍無根,被風一吹,便東西飄盪。後來我漸漸明白,真正的安,不在於找到一處永恆的依靠,而是在於心能安住於「無所住」的境界中,如虛空般任萬物穿行,卻不為所擾。這樣的安,不是消極的退避,而是如大海納百川的寬廣,是如蒼穹無涯的自在。諸相本虛,執著即苦...
一切真正的得,皆從「無所得」而來。在心念徹底放下追逐的時候,我才漸漸明白,那些最珍貴的體悟,從來不是靠努力爭取得來的。就像夜裡靜坐,看著一池清水,當心中一無所求,水便自然映出天光,照見自己。這不是放棄,而是徹底的明白——當心不再執著於得失,反而最能與天理相通,與萬物共鳴。古人言:「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密碼是:無所得。」這話初聽似難,細思卻如春風拂面。無所得,不是...
在這一條從煩惱通向覺性的路上,我愈來愈清楚地體會到一件事:悟入不等於證得,明白空性不等於住於空性。有時候我們靜坐讀經,心似乎穿透了語言的表層,似懂非懂地觸到了某種無聲的明亮。但只要生活一有波動,那份明亮便像霧一樣散去。我才明白,那叫「悟入」,還不是「證得」。法身的成立,是一種悟的通達;而報身的顯現,是功夫的結晶。法身好比真理的影子在心中顯現,是一種明白:「原...
空不是概念,而是實踐的透徹。我曾以為,明白了“空”的道理,便是修行的證明。但漸漸地,我發現那只是在意識層面轉圈。真實的空,不是在思辨裡反覆琢磨,而是遇事時心中無罣礙,當下清明,不再纏繞。空,是你在與人交往時不再記恨,是你面對損失時不起貪戀,是你身體有痛時不再抗拒。若不能在這些地方透過,說再多「色空不二」,也只是空談。理論的清晰,是行動的開端,不是終點。懂,是...
若能破相而不着相,功德自生,定力也就不动如山了。世人多以「有」為實,以「空」為無,卻未曾親證空有不二之境。修行之路,常常要走過一段心頭的拔河——一邊想成就點什麼,一邊又知一切皆不可得。我自己也曾困在這樣的矛盾裡,直到有一日,靜坐時忽然明白:「空,從來不是否定萬物;相,從來也不是妨礙本性。」只要我不著相,心不染境,那麼一切有為之功德,就不再落入計較之網,而是自...
真正的智慧,不止於聽聞,更在於經由思考與修行,把所知轉化為生命中可行可依的力量。我曾經也如常人一般,貪多求快,聽聞一法便急著受用,讀懂一句便自以為悟。但愈久愈發現,僅僅聽來的智慧,如未經自己親身觀照與驗證,終究只是空中樓閣。智慧若不能落地,便無法在苦難中給我力量,也無法在選擇中給我準繩。後來我明白,佛門常說的「聞、思、修」,並非三個步驟,而是一條生命內化的路...
功德雖無形,然若心地清明、身語意正,則所積之善自成突破之勢,證量隨之而顯現。我曾靜靜地思考一個問題:何以有些人修行多年,心地仍浮動如初,而有些人一旦下定決心,轉入實修,竟如破竹,步步顯明?後來我發現,問題往往不在於用功的多少,而在於「心地是否已圓滿具足,身口意是否真正在正法之中」。當見地清明,身端、語淨、意正,則功德所積,不落於形式,而是一種生命的深流,無聲...
若我們的認知依佛菩薩之道而轉化,法界的回響便源源不絕,最終,來者早已非舊我。有時我靜坐觀心,細細想來,人生種種,其實只是一場「認知」的流轉。世人常說,改變命運要靠行為,但我愈來愈明白:真正的轉變,不始於行,而始於「知」。我們如何認知這個世界,如何看待自己,如何解釋他人的存在——這些,就是一切因果的起點。若我們的認知是建立在無明之上,哪怕行為看似端正,內心仍常...
汝等常闻佛教戒执着、破分别,谓之“心如止水”、“不住色声香味触法”,此说非虚。然而若不体其根本,便容易堕入“空亡”之见,误以为一切不执便是一切不管,误以为无分别即是无因果。实则不然。何谓“因果”?因果者,非外物之赏罚,乃自心之显现。因起于一念,果生于一动。此动非但形体之动,亦是心念之起伏。故心若无动,亦无因果。佛法说“万法唯识所现”,何尝不即是说“万因万果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