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岁以后,不慌,是一种能量的源头。这句话听上去像在讲道理,可真正能做到的,不是靠认同,而是靠一天天活出来的经验。慌过,怕过,绕不过,也逃不过,最后只能让身体自己找到那个缓下来的节奏。像六月的光,不是强烈,而是持续,像黄昏的风,不是惊艳,而是长情。一辈子到底长不长,这个问题没有答案。只有在某个特别平常的一天,突然意识到,原来每天的起床、刷牙、发呆、出门、买菜...
活在“别人觉得对”的生活里,会慢慢让你丧失判断对错的能力。有时醒来,我会突然感到一种模糊的、黏稠的疲惫,不是因为身体劳累,而是一种内心的钝感。不是那种“我不想起床”的厌世感,而是一种“起了又怎样”的空落。每天穿着谁都在穿的同款、听着每个平台都在推的歌、点着博主推荐的那家店、甚至连想法也像是别人提前写好的一样——我开始分不清哪些念头是我自己的,哪些只是我习惯性...
热爱学习却手里没有产品,本质上是在用力错位地消耗人生。那几年,我读书读得像着魔一样。管理学的经典翻了好几轮,心理学笔记记了一摞又一摞,甚至开始研究战略、经济史、行为金融、B站上的公开课也不落下,每天都觉得自己“在成长”。但同时,我也越来越焦虑。明明懂得越来越多,能讲道理的时刻越来越多,真正变现的机会却越来越少。那种落差就像一只气球,吹得越鼓,飘得越高,结果还...
做自己生活的主人,不求理解,也不怕孤独,是成年人的顶级体面。有时候人活着,最难的是搞清楚“我到底该为谁活”。小时候听大人说:“你以后就懂了,人活着就是为家庭、为责任、为孩子。”但长大以后,才慢慢明白,那种以别人为圆心的生活方式,说到底是对自己的辜负。你把所有的时间和情绪都交出去了,到最后,别人并不一定会感激你,你也很可能会在某个沉默的黄昏里,突然想问一句——...
大多数人不发朋友圈了,不是因为没了生活,而是终于明白谁能真正懂自己。那种想拍照、配文、等点赞的冲动,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慢慢退去了。不是没有心情分享,而是发现分享之后,大多时候是空的回应。有时是点赞机器式地点几下,有时是陌生熟人多看你一眼,有时什么都没有,像一颗石子扔进死水——你等的回音,从来没来。刚开始也会不甘心。有时会想:是不是我写得不够动人?图不够美?还...
读书改变不了命运,但会悄悄地塑造一个人活下去的方式。有些人活着,是因为一直走在一条被认同的路上,所以哪怕跌倒也有人拉你一把;但有些人活着,是因为他就算被所有人误解,也还是没打算放弃自己。这种人看起来像是错位的,在高处受尽冷笑,在低处招来羞辱,但只有他自己知道,那种仍然愿意抬头的意志,是怎么一点一点从绝望中凿出来的。陆步轩那年考上北大,全村人都震了,谁也没想到...
用佛学为自己编程,是对五脏六腑最温柔的一次照拂。其实身体是听得懂语言的,哪怕只是默念。这不是迷信。只是如果一个人在内心常常说“我要快点好起来”“我愿意承担”“我已经不再抗拒”,身体真的会像听见了承诺似的,慢慢地,不紧不慢地回应过来。不是立刻改变,而是那种像细雨润物一样的,几乎无法言说的变化。像是某种沉淀之后的松动,就那么一点点,悄无声息地,血流重新流通了,胃...
未来三年,最值得信任的投资,就是守住你的家。说实话,最近这两年,赚钱这事变得越来越像一场持久战。以前还能靠着信息差、平台红利、行业风口赚点快钱,现在连原地站着都觉得身边在下沉。大部分人已经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“没戏了”的气氛,但嘴上不说,身体已经先反应出来了。没人再主动提“创业”,更多人开始算自己还有几个月房贷要还,还有多少个月能靠现在的工资撑下去。这个时候...
脑子总是卡顿,其实是它早就被压垮了。我一直以为是自己变懒了,变钝了,坐在电脑前却总是磨蹭着开不了头。打算写一封邮件,却在编辑框里盯着两个词反复删改,最后一气之下关了文档。不是不想做,是怎么都下不了那个“开始”的决心,像是在跟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僵持着。最开始没察觉这是什么问题,只觉得大概是状态不好。后来次数多了,才慢慢有点意识到,这不是情绪的事,而是脑子真的太满...
一个人过一生不是问题,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好好为自己安排这一生。这几年“丁克”这个词越来越被谈论,但真正沉下来去想的人并不多,大多数人还停留在那句老话上:养儿防老。好像你不生一个孩子,就等于给自己挖了一个坑。其实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。有孩子的难,没孩子的也难,只不过前者把难题推给了下一代,后者要自己多做几份准备而已。一个人的老年,听起来像是孤独,其实更像是一种需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