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对别人有利用价值其实是好事

对别人有利用价值,其实是一个人最直接的底层竞争力。这个话说出来的时候,其实心里是有点抗拒的。我们活得已经够像工具人了,难道还要主动变得“有用”?可现实就是这样,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,在社会里,在职场上,衡量一个人能不能留下来、能不能向上走,很多时候并不是看他有多纯粹、有多理想主义,而是看他是不是“好用”。而“好用”这两个字,听上去粗糙,实则是极其精准的评价。你...

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,它排第一,很多人都没意识到

真正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,是让他一直活在“喜欢”的幻觉里。每天总有人说自己“不喜欢现在的工作”“不喜欢被安排的任务”“不喜欢某个同事”“不喜欢领导的风格”“不喜欢这座城市”,但更核心的,其实是“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”。他们说得很自然,好像喜欢是什么必须被捧在手心的东西,好像成长和行动之前的第一步就是找到“喜欢”。这就像是说,只有春风拂面、花香袭人,我才愿意...

判断一个人的层次高低,不要看他的穿衣打扮,也不要看他的职位高低,而是要看他是否具备这3种“暗能力”

一个人真正的层次,从来不是穿戴整齐或头衔显赫,而是能否安静地把握自己。这几年,我越来越不信那些外在的评判标准了。曾经在职场里碰到一个总监,年薪百万,讲话言简意赅、常年西装革履,可是只要会议一有异议,他的脸就马上沉下来,一场讨论最终成了争吵。他的意见往往没错,但他从来没赢得过真正的信服。我后来才明白,那种急于反击的神情,是因为他其实不信任世界,也不信任自己。人...

释永信失去了一切,星云大师得到了所有

释永信失去了一切,不是因为他不够精明,而是因为他误以为拥有便是永恒。我常常想起星云大师那句,“空无一物,却心怀天下”。你说这是禅,我觉得更像是一种极致的清醒。他不是在否定拥有,而是在提醒人别让东西反过来拥有你。释永信的世界里,少林寺是资源,是平台,是势力中心。寺院变成了权力的延伸,他自己成了一个管理者,调配资源、安插人手、布局项目。他当然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...

沟通能力强的人,说话顺序都是这样的

真正的沟通高手,从来不是滔滔不绝,而是懂得沉默的重量。我发现,人与人之间的很多误解,并不是因为说得不清楚,而是因为听得不够。很多时候,一句话还没说完,就被打断。一个情绪刚浮上来,就被压下去。不是所有的对话,都是为了回应。大多数时候,我们只是想被看见,被听见,被理解。倾听,其实是种克制。尤其是当你站在权力高位,或者自认更有经验、更懂的时候。你越是觉得自己有道理...

《毛选》:一个人最大的本事,不是工作能力,不是重塑心态,不是财富创造,不是完美主义,而是养成这3种顶级思维

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,从来不是天赋,而是思维方式的格局感与深度。这一点我很早就隐隐感到,却一直没有说得太清楚。因为它不是单靠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情,而是一种长久的体会——当你看着自己不停努力却始终在原地打转,看着别人似乎走得更轻松却越走越远,才慢慢意识到,人与人之间的真正边界,是被思维方式划出来的。很多人误以为只要足够努力,就能把命运拉回正轨,但说到底,不少...

永远不要在谈话中自我贬低,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破窗效应,你在破罐子破摔,别人也会跑出来摔你。

永远不要在谈话中自我贬低,这是对自己尊严的主动拆解。有些话一旦说出口,就像一扇破开的窗,再难修补。别人不会怜惜你在自嘲时想保留的一点点体面,他们只会从这道裂缝看见软弱,继而得寸进尺地用轻视回应你本想化解的尴尬。自我贬低并不是幽默,也不是谦虚,它是一种向下的信号,一种默认自己无足轻重的姿态,一种主动把自己从台面上撤下去的动作。人一旦在语言上放弃了捍卫,就等于在...

当你看过世界,见过众生,才发现你要见的世面,不过是内心的勇敢和自信。

真正的世面,从来不是外面的繁华,而是内心深处那份不再退缩的底气。每个人大概都说过这句话:想出去看看世界。仿佛只要踏上飞机,只要站在异国的街头,只要刷过几千公里的旅程,就能换来某种质变。朋友圈的照片确实变了,坐标变了,语言也变了,可人回来之后,又很快陷回到原来的心境里。那种原地打转的感受,久了之后,就明白:眼睛能看到的风景,不一定能触碰心里的旷野。其实大多数时...

不内耗的活法:你只是来体验生命的,你什么都拥有不了,也留不住,不需要证明什么,更没有什么事是必须要实现的,你要做的就是:不断尝试,体验,收获,然后放下

你不是来掌控命运的,你只是来参与生命的。有些人习惯一睁眼就开始规划,今天要完成什么,明天要达成什么,三个月后的人生是什么样子,五年之后又该在哪里。他们的笔记本上列满了清单,手机里塞满了目标管理的 App,心里则常年处在一种悬而未落的紧绷中,仿佛每一秒都要向宇宙证明自己的价值。可慢慢就会发现,那些时刻并不真让人踏实。计划达成了,只是暂时的兴奋;计划落空了,就陷...

消费主义给年轻人的最大陷阱不是消费,而是让他们把消费和快乐画等号,让他们误以为快乐只能通过消费获得。

快乐不该被消费框定,它本来就不依赖价格标签存在。在一个连情绪都能被营销的年代,许多人已经悄悄把“快乐”这个词和“买到什么”“去哪儿打卡”“穿得够不够新潮”绑在了一起。他们并不是故意这么想,而是长期被一种无形的暗示包围着:你得不断拥有更新的东西,才能维持内心的满足。消费主义的厉害之处,不在于它鼓励人们消费,而在于它偷换了幸福的定义。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在满足需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