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色很深,窗外只剩下零零星星的路灯光。有人端着手机,一边刷朋友圈,一边嘀咕:“大家怎么都在晒旅行、晒美食、晒娃,我是不是也得发点什么?”可他想了想,手机合上,什么也没发。这样的人,往往被别人觉得“低调”,甚至“无趣”。可真正的原因是,他心智已经走到另一个阶段,不再需要靠展示来证明自己。为什么越成熟的人,越少晒生活?因为他们懂得,人和人之间的落差,本来就不需要...
夜色里,一家商场的灯光还亮着,但人群已经散去。几个年轻人手里拎着奶茶和盲盒,边走边笑,兴奋地讨论着下一次新品发售。而在不远处,一个中年男人抱着孩子,另一只手拎着一袋蔬菜,匆匆往停车场走去。他没停下脚步,更没有去看那些橱窗里的潮牌。他嘴里只嘀咕了一句:别闹了,明天还得早起上班。这就是现实的分水岭。年轻人是消费的主力,中年人是消费的真空。很多商家看似盯着中年人的...
傍晚的操场,灯光昏暗,风吹过跑道,吹得一群刚下课的学生缩着脖子往宿舍走。人群里有个女孩,一边走一边抱怨:“天天这样跑操,烦死了。”她的声音尖锐,很快传染给旁边的几个人,大家也开始嘀咕:“真没劲”“老师太烦”。可在同一条跑道的另一侧,另一个男孩咧着嘴,拍着同伴的肩说:“今天比昨天多跑了一圈,不错啊。”他一笑,周围几个原本垂头丧气的同学居然也跟着笑起来。那一刻,...
深夜,宿舍楼的走廊昏暗,只有一盏灯还亮着。一个大学男生,抱着电脑,正一帧一帧地看着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。舍友已经睡得鼾声如雷,他却还盯着屏幕出神。有人笑他:一部老电影,值得看这么多遍吗?他轻声回答:值得。那一刻,他的眼神像是盯着现实的铁窗,带着挣扎,却也闪着光。很多人说,《肖申克的救赎》是一部关于希望的电影。但看多了,你会发现,它不是一部讲给乐观者听的故事,而是...
深夜的候车厅,人声嘈杂,行李箱轮子在地板上拖行的声音此起彼伏。一个年轻人靠在角落的椅子上,手里攥着一本早就立下目标要读完的书。可书页翻了没几页,他的手指又不自觉地滑向手机屏幕。亮光一闪,短视频里热闹非凡的世界立刻吞没了他。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,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坚持不下去的真实模样——并非没有目标,而是目标在即时的诱惑面前,总是显得那么脆弱。很多人问,为什么...
那天我坐在火车站的长椅上,看着一对年轻人背着沉重的行李,急匆匆奔向检票口。男生气喘吁吁地说:“早知道该早点出门的。”女生没吭声,只是低下头,看着自己脚下踉跄的步伐。那一瞬间,我忽然想起身边太多人,他们也像这样,总是把第一步走错,然后一路跌跌撞撞,最后说自己一事无成。可真的是“努力不够”吗?我觉得更深的答案是:你起点就偏了,方向就歪了。很多人以为做成一件事靠的...
凌晨的风很冷,一个年轻人独自坐在天桥边的长椅上。灯光打在他脸上,能看出那双眼睛极度疲惫,却没有流泪。他刚从酒吧出来,手机屏幕亮了好几次,都是没人会接的号码。他盯着屏幕,低声说了一句:要是有人能抱我一下就好了。路过的行人谁都没停下,仿佛这个世界和他没有关系。小时候缺爱,大概就是这样——成年后,你在某个深夜,会突然被一种无法形容的空洞感击中。不是孤单那么简单,而...
那天傍晚,我在乡镇的长途汽车站,看见一个年轻人抱着大包小包,坐在冰冷的石凳上发呆。车站灯光昏黄,汽油味和炸串味混杂,他的手机屏幕一闪一闪,却没有回消息。他叹了一口气,自言自语:“做人我尽力了,可为什么事还总是做不好?”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,这句话像一根刺,扎进了很多人的心口。我们习惯了把“做人”挂在嘴边,却往往忽视了“做事”才是立身之本。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个...
天刚蒙蒙亮,一个小镇的菜市场刚刚热闹起来。老王推着一车蔬菜走到入口,突然被一个年轻女人拦下。女人满脸泪水,说自己母亲重病在床,急需用钱治病,能不能买点她手里那一篮子残次水果。周围人一听,纷纷伸手掏钱,不是为了水果,而是为了成全所谓的“善举”。老王愣了几秒,摇了摇头,没有买。有人在背后指着他,说他冷血。可老王心里清楚,这女人已经在这市场哭了三天,故事只换了个版...
那天傍晚,城郊的一家小饭馆,灯光昏黄,桌子上散落着没吃完的花生米,空气里弥漫着啤酒和烟草的味道。一个中年男人坐在角落里,手机屏幕的光打在他脸上,他的神情恍惚,像是心思飘远了。隔壁桌有人谈笑风生,他却只是低头一口一口灌酒。朋友小心翼翼地问他,最近过得怎么样,他笑了笑,说还行。但那笑里没半点底气,反而像是一种疲惫的妥协。就是在那一瞬间,我意识到,一个人变废掉,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