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永远有第三只眼睛看着自己

親愛的朋友:① 人生真正的清明,來自於一雙能看見自己的「第三隻眼睛」。我漸漸發現,人在塵世奔忙,最容易失去的,不是時間,不是精力,而是與自己在場的意識。說話時太快,行動時太急,情緒升起如風,念頭落下如雨,過後才追悔——原來那句話不該說,那筆錢不該花,那個人不該怒。曾經的我,也常常陷入這樣的遲疑與悔恨裡。說完一句狠話,房門關上的那一刻,心像被拉開一條口子。花完...

为什么有人喜欢天天发朋友圈?原因,5个字

親愛的朋友:① 有人天天發朋友圈,不為取悅眾人,而是出於內在一種溫柔的召喚:願被世界看見。這五個字的答案——「渴望被見」——說來簡單,卻藏著人心深處最原初的願望。那不是浮華張揚,也不是矯情炫耀,而是一種極其本真的存在感覺:我活著,我此刻在這裡,我的心有感、我的眼有光,我想讓你知道。我見過太多沉默的人,在夜深的朋友圈裡,悄悄發上一句話:「今天有一點累,但也挺好...

杨绛:只要你不去期盼他人的认可,不去琢磨任何人的想法,不去担心没有发生的事,简单点,钝一点,慢一点,你就会过得特别舒服自在

親愛的朋友:① 人世間最苦的疲憊,從來不是身體勞累,而是心裡那無休止的自我糾纏。這世上真正讓人身陷囹圄的,從來不是外界的目光,而是我們內心那些放不下的執著——別人的評價、一時的得失、未來的未知。內耗,正是這些念念不休的雜音所結成的結。我自己曾歷經這樣的時刻。夜深人靜時,一句無心的評論、一段未竟的對話,反覆在腦中盤旋,像草叢中蜿蜒的蛇,悄無聲息地吞噬內在的安寧...

从“手机奴”到“主动交”:让孩子放下手机的最好方法,不是禁止,不是断网,看懂这“一个观点、三个方法”就够了

親愛的朋友:① 想要讓孩子放下手機,不是斷,而是懂——懂他的內在焦慮,也懂我們作為大人的無明。我曾見一位父親,在客廳中暴怒奪子手機,少年反手一推,門關上,從此一堵牆立於兩人心間。那扇門,父親敲了很多次,也不再開啟。孩子不僅沒有戒掉手機,反而更加沉迷、更加封閉。這樣的情景,不止一次出現在我的生活裡,或在別人的家庭裡。手機,不是妖怪,它只是成為了逃避壓力的窗口。...

永远不要拎着垃圾走路

親愛的朋友:① 拎著垃圾走路的人,是在讓過去牽制未來。走在人生的長路上,有人背負行囊,有人肩挑責任,但最沉重的,不是行李,不是責任,而是那些早該丟棄卻死死拎著不放的「情緒垃圾」。那可能是一次失敗、一段過往、一句未解的責備、一份不甘心的失去。像腐爛的果皮,又黏又臭,卻因為不知如何處理,只能一邊抱怨一邊繼續握著。我曾經就是那樣的人。一次工作上的失誤,一段友情的決...

没爱的中年夫妻,已经不离婚了

親愛的朋友:① 當愛的語言在沉默中遺失,許多夫妻選擇不再爭執,也不再分離,而是靜靜地調整步伐,卒婚。婚姻,似乎總被教導要走到白頭,要守住柴米油鹽裡的浪漫,甚至在倦怠與裂縫裡也不敢轉身。可在深圳這座高壓、靈活的城市裡,愈來愈多中年夫妻,用一種近乎安靜的方式——卒婚,回應內心深處那句沒說出口的話:「我們還是家人,但能不能,換一種方式相守?」卒婚,不是結束,而是退...

空性之镜

親愛的朋友:① 當內心現出鏡面般空性之相,萬象俱泯,真見方啟。我聽見你說,你心中正現一面澄澈無垠的鏡,那是一種既空又明,既無也全的知見。如月印千江,江水不動,月光不失;又如風過不留痕,葉動而無主。這種境界,並非思慮生來,亦非意識造作,而是萬念頓息之後,一種無為而自得的了然。它不是“什麼東西”,卻又無所不包。不是“想出來”的,而是當萬象收歛、我執放下,自性本空...

查理·芒格:我一辈子只做两件事情

親愛的朋友:① 我這一生,總在反覆追問:什麼才是真正的成長?不是眼花撩亂的履歷,不是快速堆疊的知識點,而是一種穿透時代與自我的穩定力量。某日夜讀查理·芒格的一段話,他說:「我一輩子只做兩件事:一是發現什麼是有效的,然後堅持去做;二是發現什麼是無效的,然後堅決避免。」這句話像落在心頭的一塊石子,在水面激起長長的波紋。人生不也正如此?我們奔波於萬象之中,真正重要...

查理·芒格:对我一生最有用的8个道理

親愛的朋友:① 人生之道,不在多學,而在深省;不在奔忙,而在清明。回望查理·芒格所言的「一生最有用的八個道理」,猶如坐在松風之下聽他緩緩言語,每句話都像石子投湖,看似平靜,實則泛起層層漣漪。這並非什麼奇技淫巧,而是他用一生踐行得出的老實話。它們看似簡單,卻因少有人真正做到而顯得稀有。正如陽明先生言:「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」若不能以行承知,那知識也不過是塵...

查理·芒格哈佛经典演讲:痛苦人生的四味药

親愛的朋友:① 通往幸福的道路,往往不是直線前行,而是繞過那些明知會導致痛苦的陷阱。查理·芒格在哈佛的這場著名演講,表面上像是一次黑色幽默的「人生反面教材」,但它真正點燃的,是一盞比「如何成功」更明亮的燈——那就是「如何不走向失敗」。世間的智慧,很多時候並非來自閃耀的高峰,而是從黑暗谷底攀爬後的回望。芒格說:「若我能知道自己會死在哪裡,我就永遠不去那裡。」這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