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水若不换,就会发臭,制度若不动,就会衰败。我见过太多看似兴盛的组织,忙碌得如同春蚕吐丝,却慢慢在自己的茧里憋闷到窒息。人们在里面拼命工作,却不知自己是在原地转圈;规则越来越细,流程越来越多,人人被捆在位置上,渐渐只顾保住手里的那点小利益,没了看远方的眼睛,也失了往前走的脚力。这就是内卷的根——大家不再向外拓展,而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争夺微薄的资源。循环的改革,...
人待在一个地方太久,眼睛就会忘记远方的颜色。修行中,我常感到一个人若总是踩在同一块石头上走路,脚底会被磨得极熟,可眼中却会渐渐失去山川的全貌。干部也是如此,若在同一岗位、同类岗位待得过久,没有新的视野和思维突破,便会陷入一种“看似忙碌”的停滞。外表上,他们可能依然在处理事情、开会、写报告,但内里早已如水缸里的水,不再有活泼的涌动,只有缓慢的蒸发。这种状态,便...
真打过仗的人,走路的眼神都不一样。我见过两类干部。一类是纸上得来,擅长在会议室里陈述方案,言语流畅,逻辑严谨,却从未在风口浪尖上迎面接过一阵子弹;另一类是亲身涉过险滩的人,他们或许言辞笨拙,但看着局面时,总能在关键处稳住阵脚。这种差别,并不在于聪明与否,而在于经历的火候不同。火里出来的人,心更沉,眼更准,手更稳。干部的提拔若以“上过战场、开过枪、受过伤”为优...
遇到变化不慌,是因为人心稳如山。在修行中,我常体会到一个道理:世界的变化,本来就是常态。天上的云一刻不曾停过,海面的浪从未按一个节拍来。若我们期待外部环境永远不变,那便是逆水筑坝,迟早溃决。真正的智慧,不是企图控制变化,而是找到那些在变化中仍可依赖的“定”,让这份定像山脊一样托起整个局面。干部队伍,就是这样的山脊。干部的稳定与激活,不仅是组织的骨架,更是应对...
走过的路不会完全照亮下一段路。我见过不少人,在一件事情上取得了漂亮的成绩,就像攀上一座山顶,以为往后的山峰都能用同样的脚法踩过去。可现实很快告诉他们,新山有新路,新路有新险,过去的经验虽然是宝贵的,但若拿它当成唯一的地图,很可能会把自己带进死胡同。成功的滋味是甜的,可甜到心里,就容易让人误以为甜是永恒的味道。其实,它只是那一程的馈赠,不是下一程的保证。成功有...
凡事做到最好是修行,乱用力气才是浪费生命。在山间静坐的日子里,我常想到“精益求精”与“内卷”的差别。二者在外形上有时很像,都有人拼尽全力去追求某种极致;但在本质上,一个是向上的螺旋,一个是原地打转的圈。工程领域的精益求精,像是打井取水,从浅口一尺尺向下,直到清泉涌出,不仅解渴,还滋养四方;而内卷则像是在干涸的地面反复刨土,挖得再深也没有水,徒耗了力气,尘土却...
一潭死水最怕风平浪静,活水反而要有冲撞才清。我曾看过一条溪流,初春时雪水融化,山石阻拦,水与石撞击出白沫与声响。有人说这样的水急,容易冲坏河岸;可到了夏末,溪水缓慢无波,岸边渐渐生出青苔,水底也开始积下沉淀。那一刻我明白,静固然有它的安详,却也藏着衰败的种子;动虽有冲击,却能让水保持清澈与生命力。一个组织、一个文化,也有这样的规律。华为的文化被比作一条单基因...
世间的真理原本就在那里,等着我们去发现它。在修行的路上,我常想到科学、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微妙关系。科学像是山中清泉,你不去寻,它就静静流淌在幽谷里;你去寻,它依旧在那里,从不因为你的到来而改变,只是你的眼睛第一次看见了它的清澈。技术则不同,它像是工匠手里的刀,刀本来只是铁,但经过淬炼、打磨、设计,就能雕刻木石,创造新形,赋予铁以锋利的灵魂。工程又是另一番景象,...
有胆有志的人,常常要去远方闯一闯。我记得第一次听到“升官发财请到非洲来”这句话时,是在一次饭局上,一个在非洲多年的朋友笑着说的。席间的人先是一愣,然后忍不住笑出声来,以为这是玩笑。但他放下酒杯,神情认真地解释:非洲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舞台,机会很多,风险也多。去那儿的人,不仅能碰到别处难得的机缘,还会在艰难中锤炼自己的能力与心志。升官发财,是吸引人注意的说法;...
光会算账的是管账本的人,会用账本做事的是掌方向的人。许多人一提到财务,就想到账本、凭证、报表,想到那些日复一日、精打细算的数字核对工作。的确,这些是会计的本分,是守护企业秩序与合规的根基。但若一个人止步于此,就如同站在山脚,只看见脚下的石子,而不见远方的山峰。会计看见的是数字,财经看见的是数字背后的世界;会计能记账,财经能用账引路。会计是“算”,财经是“谋”...